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小吃

台灣小吃台灣生活與文化街頭特色食物的總稱。[1]台灣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為台灣四面環海且漁產豐富,因此海鮮是街頭常見的料理之一。[2]
要對台灣小吃下一個準確性的定義並不是那麼容易,或許可以嘗試做以下區分:狹義而言,僅指發源於台灣的小吃,如:珍珠奶茶;而由於小吃的變化性極高,易於隨地域、時間有突破性的發展,因此廣義的來說,亦可以包括那些於台灣興盛、創新,而於台灣隨處可見甚至發揚光大的庶民美食,如:薑汁番茄烤肉生煎包蚵仔煎肉粽擔仔麵滷肉飯炸雞排烤玉米烤番薯烤香腸蔥油餅紅豆餅臭豆腐肉圓蚵仔麵線麻糬等;飲料方面,如:聞名世界的珍珠奶茶愛玉冰木瓜牛奶等。至於最廣義的定義,甚至可以包括任何在台灣十分普及的小吃或甜品。[3]

歷史:

台灣小吃之所以發達,有其歷史悠久典故:台灣是自清代起,漢人農業民族自福建(清雍正(1720年左右)時開放廣東移民來台)開墾山林台灣,非常耗費勞力於耕耘,小吃生意者便以挑夫姿態,挑各樣冷、熱小吃到田邊、山邊供應開墾者食用,典故如此。[1]
在初民墾荒時期,皆在信仰中心舉辦迎神賽會,人群聚集小吃生意者也隨至行商,所以台灣許多小吃市集都在廟旁;近數十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都市大型百貨公司亦多規劃樓層為小吃街,又可享受冷氣免日曬雨淋,小吃也被賦與現代化的意義。[1]

特點:

有些小吃因地域區別的關係而會以地域名稱在前稱呼之,如萬巒豬腳中的萬巒兩字,就是地名;然而,在臺灣一些地名招牌純粹只是噱頭,不代表起源地,例如蒙古烤肉並非出自蒙古[4],溫州大餛飩不是來自溫州,天津蔥抓餅不是出自天津(大陸稱之為台灣手抓餅),四川牛肉麵非源自四川(在中國大陸著名的是蘭州牛肉麵)[5][6],有時候最好還是將其視為專有名詞使用。尚未成名的街頭小吃經常都是沒有店面的,而僅有一個攤位,不少店家使用免洗餐具塑膠袋,而且不會開發票給消費者,大多數小吃的單價都相當低廉。另外,閩浙地區鹹中帶甜的烹調習慣,台灣小吃亦有繼承,南部尤其明顯,台南小吃即為代表。

各地發展:

台北的小吃可分為市集攤販小吃與老店小吃二類。除了賣早點類的小吃攤可能限於早上營業外,夜市小吃集中在夜市裡,由於都市化程度較高,民眾活動時間相對較長的關係,許多小吃攤會經營到相當晚,以配合台北「不夜城」的性格,因此超過午夜12點甚至徹夜經營也是常有的事情。這類攤販小吃因機動化之故多以免洗餐具為容器。至於歷史較久的老店小吃則集中於發展較早的台北西區一帶,如:艋舺(今萬華區)與建成圓環週圍,和台灣多數發展較早的古城一樣,這些老店多集中於寺廟周圍,又因多有店面方便餐具清潔,故餐具的使用上以非免洗餐具為大宗。
臺灣最早開發的台南市是全國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文化重鎮,小吃與歷史古蹟搭配的主題旅遊已成該市重要的觀光資源。台南市的著名小吃除了種類眾多物美價廉以外,通常不會集中於夜市,而是在具有歷史發展淵源的廟口廟埕,或是日治時期因衛生或都市計畫下遷徙集中的市集(如石精臼沙卡里巴)這些市集雖可能因為都市發展而消滅或沒落,但四散的攤販為了註明自己的來源出身,有些會在所賣的產品前加註來歷,如「石精臼海產粥」或「大菜市意麵」等。


出處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B0%8F%E5%90%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